“无论父亲有多少荣誉和头衔,他最后最正式的身份是清华大学教授。我相信,把父亲嘱托的最后一批作品捐给清华大学,完成了父亲嘱托的‘最重要的机缘’,这个机缘就是父亲生前未能了的向清华大学捐画的心愿。”吴冠中长子吴可雨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捐赠仪式上说。
正值吴冠中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长子吴可雨从新加坡来到清华大学,完成了父亲这一遗愿。吴冠中先生的长子吴可雨于2019年7月1日向清华大学捐赠吴冠中绘画艺术作品共66件(本),这批作品均为《吴冠中全集》收录作品,将珍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清华大学还将于今年11月举办“美育人生——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等系列活动。
吴冠中 《水乡》 1997年 45×48cm 水墨纸本设色
吴可雨:达成父亲17年前的愿望
吴可雨介绍,父亲吴冠中从得知清华大学要承建博物馆消息之初就决定要给清华的博物馆捐赠作品,并明确提出将十件重要的作品捐赠给清华的博物馆。
吴冠中《荷塘(三)》 1995年 95×180cm 水墨纸本设色
但在病床上,吴冠中告诉陪护在身边的吴可雨:“如果我不在了,所有的后世一律从简,不要有什么仪式,不要建墓碑,不留骨灰。”
“父亲最关心的是作品,因为作品要留下来经受历史的考验。”吴可雨说,他感受到父亲对作品的信心,父亲说自己这么多年画了这么多画,有探索失败的画,但是代表性作品将能经得起历史考验。
吴冠中 《无梦之夜》 1994年 42×54cm 布面油画
吴冠中 《春雪》 1996年 30×58cm 布面油画
只是在后来的时间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并没有建设完成。
2016年4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终于落成。作为长子,吴可雨觉得父亲吴冠中工作的地方从中央工艺美院转变为清华美院,他最后十年的工作岗位、教学岗位就是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吴冠中之子吴可雨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与吴冠中之子吴可雨签署捐赠协议
来到清华大学,吴可雨不禁感慨:“不仅仅是在艺术界,在广泛的社会各界,吴冠中先生都是一个受人敬仰的人。如今,艺术界和吴冠中先生同辈的人,不管是赞同吴冠中的还是反对吴冠中的,甚至批判吴冠中的,恐怕都有人在。比我父亲小十几岁的袁运甫先生也已经走了,现在真正了解我父亲在那个年代坚持艺术理想,坚持艺术创作,坚定艺术立场,恐怕很少有人了解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吴冠中依然执着、痴迷、苦行僧般的坚持艺术创作,决不妥协、永不放弃对真善美的无限追求。”
吴冠中 《安徽水乡》 2002年 40×44cm 水墨纸本设色
吴冠中 《农家小院》 2002年 46×61cm 布面油画
吴冠中与清华大学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借用李白写给孟浩然的诗句,表达对吴冠中先生的怀念和敬意。
吴冠中《竹林》2005年 48×45cm 水墨纸本设色
谈及父亲与清华大学的渊源,吴可雨从早年说起:
“他从法国带回来三个大铁箱子的画册,因为父亲是公派留学,生活费很少,每个月从大使馆领50美元生活费。他把生活费当中省下来的钱都买成画册,所以他回国的时候什么都没带,就带着满满的三个大皮箱子,里面装满画册。”对于这些画册的重要性,孩童时的吴可雨并不知晓,只知道是父亲很珍惜:“我们在农村的时候,家具很多都是借的,只有这些书是我父亲的个人财产,父亲无论调到哪个单位,都要把书搬过去。那个时候我很小,我看不懂画册,都是法文和日文,但是父亲经常讲梵高、塞尚、高更、毕加索、马蒂斯、莫迪里阿尼,后来我才知道这都是世界上最顶级的艺术大师。”
只是在当时的艺术环境之下,吴冠中的艺术思想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吴冠中《海港晨曦》 2006年 45×60cm 水墨纸本设色
后来,吴冠中对儿子吴可雨说自己有幸到了清华大学:“清华建筑系像一把伞庇护了我这个风雨独行的人。”
“通过这句话我感到寄托了我父亲对清华大学的深情。”吴可雨感慨。
吴冠中《生之欲》(现位于清华大学)
2010年8月29日,吴冠中逝世两个月后,正值其91岁诞辰之际,以其名命名的“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成立。吴可雨担任中心执行主任,并向清华大学捐赠了乃父水墨作品《春酣》。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担任该中心名誉主任,吴冠中高足刘巨德担任中心主任,首批近200名研究吴冠中艺术的国内外专家获得了研究员聘书。
吴冠中全集
正值吴冠中先生诞辰100周年,吴冠中先生的长子吴可雨向清华大学捐赠吴冠中绘画艺术作品共66件(本),这批作品均为《吴冠中全集》收录作品,将珍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删除!